一踏進Dawana達瓦娜家園,狗吠聲立刻傳來。在鄉下,早就習慣了這種作客模式。高大的樹下擺了張大桌,堆著香蕉、椰子和波羅蜜,石塊、竹子、木頭和鐵皮搭建的屋子門口,香腸像門簾般掛著。這裡是台東卑南赫赫有名的「無菜單私房料理」餐廳。創辦人莉莉,台東寶桑國中退休的英文老師,國語說的字正腔圓,簡直嫓美廣播人。若不是聊得投契,絕不會想到她竟然曾在台北幫傭,人生比連續精彩。
▲一個到都市幫傭的小女孩,竟然成為教英文的老師,還斜槓成為部落美食專家。
Dawana達瓦娜家園,位在台東達魯瑪克部落(也稱東興部落),達魯瑪克Taromak曾在50年代發生大火,整個村落幾乎被燒毀殆盡,失去家園、親人的族人陷於悲苦窮困之中,莉莉也在年紀很小的時候,就經人介紹到台北一對外國夫妻家裡幫傭。未料,竟然開啟了她學英文的這條路。
關於魯瑪克部落大火一事,我特別問了台東親友,年紀稍長的人還真的都記得這場大火。
莉莉原本應該在都市裡落腳的。誰知,姻緣天註定。「台北人這麼多,偏偏我就遇到來自同一個部落的青年,而且還是頭目的兒子。」莉莉說,因為兩個家庭地位懸殊,家人反對,母親提出要求,除非頭目的兒子願意以平等地位來迎娶莉莉,否則最好分手。莉莉還真因此斷了念,反倒是頭目的兒子放不下這段情,在力求家族同意,以豐厚聘禮把莉莉風光娶進門…..。
莉莉經營Dawana達瓦娜家園已30年,因為她喜歡料理,尤其喜愛結合族人的美食文化再研發創新,食材也愛自行採集,還在教書時就斜槓開創意廚房,有人預約就做,結果大受歡迎。很多團體機關都請她去做外燴。退休後更專心投身於此,連知本老爺酒店都曾在Dawana達瓦娜家園辦過100人的尾牙,因為她可以用英文說菜,也有不少人喜歡在Dawana達瓦娜家園請外國朋友或客戶吃飯,甚至還有遠自加拿大餐旅學院的人前去參訪。
▲Dawana達瓦娜家園食材都是自己栽種或自製。
▲檳榔葉也是莉莉入菜的重要食材。
為了充實自己,莉莉姐還跑去高雄餐旅學院進修、也去唸南島文化研究所。誰會想到,一位小時候必須幫傭維持家計的魯凱族小姑娘,可以活出這般人生。
魯凱族生小孩必備佳餚「血腸」,走過路過都可免費吃
Dawana達瓦娜家園有什麼特色菜呢?野菜飯,經典必備,裡頭放了很多紅黎、刺蔥之外,還有莧菜、龍葵等各種採集到的綜合野菜,健康又美味;還有小米野菜冷沙拉,也是運用各種野菜,再加入烤過的野蕃茄、刺蔥調製的醬汁去拌勻,去掉苦味,相當爽口。
▲野菜飯,健康養生又好吃。
▲原住民利用現成花草植物擺盤的美感,似乎天生俱來。
自製的香腸也很特別,一種是以豬肉為底,加入小米酒糟,荖葉的香腸,味道雖然獨特,倒也算大眾化口味。血腸,就很不一樣了。因為主要是灌入豬血、小米酒糟、及芹菜和韭菜末,味道之心「不凡」可想而知。莉莉姐說,只要部落族人生小孩,婦女們都會準備血腸給所有人吃,以示慶祝,管它走過、路過的人都可以一起免費享用。
血腸的賣相不是挺好,灰撲撲的,可是吃起來其實味道還挺不錯的,沾上莉莉姐特製醬汁,入口完全沒有腥味。
▲只要事先預訂,蒩莉也教授各種原民料理。
▲大家低頭努力搗著鹽膚木及其他材料,要製成原住民的七味粉。
▲血腸雖賣相不是很好,醮點特製醬料還挺好吃的。
野菜火鍋是魯凱族的大菜,作法就是將所有採集到的野菜,還有溪裡的吳郭魚放入竹器裡,再加入烤至滾燙的石頭火鍋,湯頭清甜,菜色豐盛,象徵圓滿。莉莉姐說,魯凱族人不喜歡煎和炸的料理方式。
▲以熱石加入水中將湯煮熟的做法,也在阿美族部落看到過。
但這話我很熟悉,「不煎炸」(斜音不奸詐)在別的部落裡也聽過。其實,不管哪一族,原住民作菜似乎都偏愛原留食材原形、原味,且偏較愛水煮或燻烤,鹽則採用天然的「馬告」或「鹽膚木」,非常符合健康原理。就連主食都一樣,大多是水煮南瓜或芋頭。
另外,節慶時會吃原住民粽子「阿拜」,有的叫「吉那富」,饀料各部族會稍有不同。魯凱族是稱「阿拜」,鹽則大多採用鹽膚木。莉莉姐還擅長調配「原住民七味粉」,就是用鹽膚木、刺蔥等磨成粉末,烤肉時撒上一點,味道無敵!
▲在原住民部落常見,後來才知,若要用自家種的小米來製成阿拜,必須是有錢人。
近期留言